家风家训说
家风家训
72
2021-02-09 04:34:01
中华文明为什么不能被同化瓦解甚至替代?因为中国人具有天生的善良和包容。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被苦难和落后打倒?因为我们天生能吃苦耐劳奋斗不止。为什么世间富贵不能长久?为什么西方文明会没落瓦解?因为奢侈和高福利消蚀了青年人的斗志。钱不要多,夠花就行,太多的钱是毒药,可以用来扶贫,不能用来奢侈,这些哲学的真谛,西方人永远不能洞悉。五千年中华文明塑造出的民族精神是自省自律,任何外国势力永远不能将中华民族打败。世界上所有的家庭都有共同的追求,这种追求就是理想和梦想。这种理想和梦想是什么呢?不同时代不同家庭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。但是,家庭的未来和梦想是要设计的,一个家庭没有生活目标,没有追求,这个家庭必然是平庸的家庭。平庸的家庭即便阴差阳错出人意外地出现了一个二个成功人物,想要代代兴旺平安富贵也很难持久。家庭怎么能富贵长久?就像一个人一样,要想成功,必须筑基。怎么筑基?就是以德为基。德,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。德包括善良、包容、诚信、重行、尊师、感恩、节制、戒贪、轻物、惜福、礼让、俭朴、勤奋、好学、豁达、慎交、担当、避功、埋名、仁慈、恤贫、吃亏、明辨、持恒、谨言、恭敬、泛爱、率直、公平、忍辱、和合、不骄、内省、远色、健康等等。善良:人之初,性本善,善是根本。善心是内核、是仁。一粒种子,只有仁壮,生命力才旺盛。行善之家,必有余庆;行恶之家,必有余殃。包容:大度才能包容,允许别人犯错,不斤斤计较,不印象主义,从发展的眼光待人待物。诚信:诚信重诺是人生成功的最基本素质,也是和领导及和伴关系的基石,人无诫不成,无信不立。重行:言行一致,尤其要重行。不要做语言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成功来自实践。尊师: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学者必有师,内心不敬必定产生轻浮亵渎,学不到真知识。感恩;不知道感恩是禽兽行径,一滴之恩必涌泉相报。不知道感恩,最终会沦落为孤家寡人。节制:节制能力即自我控制能力,三思而行,言不妄发,言必中节;行不妄动,适可而止。戒贪:非分之财,利前缩手。贪得无厌,最终害己。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沧海虽大,只取一瓢饮。轻物:人贵物贱,情重物轻。生命之外为物,超然物外是为至人。惜福:惜福即珍惜物力,世上有用之物来之不易,不轻易抛弃损毁,当思一丝一缕一羹一饭都是辛苦得来。礼让:礼让来自智慧,自私自利,必获噬脐之祸。福禍相倚,好勇斗狠行同豺狼。俭朴:俭为本色,朴为本真:浓妆艳抹,引祸上身。惟有俭朴,才能淡定;俭能获静,俭可养德。存钱不是吝啬,而是为了控制欲望。 勤奋:勤奋是成功之母,懒惰是失败之因。人若懒惰,百事不成。好学:对人生充满向往,对生活满怀希望。兴趣和爱好是人生动力,日有所得,天天向上进步。豁达: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。贫贱不必百事哀,一箪食一瓢饮,颜回也不改其乐。慎交:误处鲍鱼之肆,掩鼻远去;闻芝兰之香,趋之若鹜。结交小人,必获其祸。友谅、友直、友多闻。结交狐朋狗友,必误入歧途。担当:担当即责任心,对父母子女家庭,对职业要有操守。投机取巧,抜一毛利天下而不为,最终一事无成。避功:功归社会,功归大众。有功则惧,有功则让。贪功必败德。埋名:功成则身退,实成则归藏。名利皆虚妄,木秀则风摧,猪壮则遭屠。黄帝内经何人作?古人深知埋名能保身。仁慈:见人饥寒交迫则仁心发,聆三春鸟鸣则慈爱生。爱世界爱一切,大爱无疆,菩萨心肠。吃亏:吃亏是福,能吃大亏,才能干大事。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恭敬:待人接物,事亊恭敬。不媚上,不掩瑕,就事论亊,常存敬畏。泛爱:泛爱众而无私,爱人之子及吾之子,爱人之老及吾之老。率直:心中无私才能率直,含蓄而不隐瞒,说真话不说假话。公平:水深不流,心公才平。载舟因公平,舟覆因浪狂。家国不幸,均因不公平。忍辱:忍得一时气,免招百日忧。大事清楚,小事糊涂。忍辱不是屈从。和合:找到共同利益,为了共同目标,才能和合,和合不是不讲原则。内省:吾日三省吾身,进步来自内省,内因起决定作用。历代中国有很多家风家训,家风家训要言多从小事入手,教人养成良好的优良习惯,防微杜渐,呵护家国的健康。人要成人,必须从一身做起,自修身而齐家,齐家成则天下平。中国人以爱兴家、以德治家、以俭持家、以廉保家。自己的事自己干,自己的天地自己闯,靠天靠地靠祖宗不如靠自己。如《朱子家训》:“君之所贵者,仁也。臣之所贵者,忠也。父之所贵者,慈也。子之所贵者,孝也。兄之所贵者,友也。弟之所贵者,恭也。夫之所贵者,和也。妇之所贵者,柔也。见老者,敬之;见幼者,爱之。有德者,年虽下于我,我必尊之;不肖者,年虽高于我,我必远之。慎勿谈人之短,切莫矜己之长。仇者以义解之,怨者以直报之,随所遇而安之。人有小过,含容而忍之;人有大过,以理而谕之。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人有恶,则掩之;人有善,则扬之。处世无私仇,治家无私法。勿损人而利己,勿妒贤而嫉能。勿称忿而报横逆,勿非礼而害物命。见不义之财勿取,遇合理之事则从。诗书不可不读,礼义不可不知。子孙不可不教,童仆不可不恤。斯文不可不敬,患难不可不扶。守我之分者,礼也;听我之命者,天也。人能如是,天必相之。此乃日用常行之道,若衣服之于身体,饮食之于口腹,不可一日无也,可不慎哉。”中国先贤总结出,一个家庭的理想和梦想就是“三多”,即多福、多寿、多男子。多福即平安,多寿即健康长寿,多男子即人丁兴旺。三多,是最基本最低标准的理想家庭。中国先贤总结出理想家庭的五福,五福有两种说法,一种是长寿、富贵、康宁、好德、善终。另一种五福为长寿、富贵、安乐、好德、子孙众多。但是,以上所有的追求仅限于文字,说说而己。要做到国和家的长治久安,还需要制定一些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和赏罚措施,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家法。中国教化成功的大家庭,无不有家规和家法。东汉经学家郑玄撰有《诫子书》、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撰有《诫子书》、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撰有《颜氏家训》。唐代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家长制度,规定“凡是同居之内,必有尊长”。家族法规定了子女的教养、祭祀、孝道、修身、治国等内容。司马光在谈到治国与齐家的关系时引用《大学》里的话,“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”。如为了杜绝声色犬马奢侈败家,家庭制定有消费限额,即例银。红楼梦中的王夫人每月例银二十两;赵姨娘每月例银二两;怡红院中的丫环花袭人每月例银一两五钱,其她丫环每月例银五百吊。欲望不加节制必然产生腐败,例银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产物,这种经济分配的等级制也贯穿了古今中外任何国家。唐代杜佑在《通典》一书的序言中说,上政重教化,教化不足则重礼义,礼义不能约束则用刑法。教化即潜移默化的家规家训。教化不成功就用礼义约束规范,连礼仪也约束不了时,只好用刑法。用刑法时已经是万不得已,等到用刑法时这个家庭已经病入膏盲了。家规和家法因时代不同而内容各异,家规和家法的制定应根据时代提取有针对性的条文。如有的家规和家法规定,违犯家规和家法,可以缚入宗祠当众训戒或鞭笞。贪官和判刑的官员可以开出祖籍清出门户,贪官和判刑的官员不能入祖坟等等。总之,家法和家规家训相辅相成,并行不悖。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史上,形成了举世无以伦比的家教文化,这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很值得今人深入探讨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家风家训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